体制内7K,和体制外1W5怎么选?

图片 首先给出我的总体结论:2.5倍定律。

意思就是,体制外现金类所有收入,达到体制内现金类所有收入的2.5倍,就可以考虑走人了。

同理,还有一个2倍定律。

就是,体制外收入没有达到体制内的两倍,那么千万不要走。

这两个标准没有任何理论依据,是我个人长期工作、知乎咨询、观察总结,思考得来的,不过总体上靠谱~

关于这两个“金标准”,有几个点需要展开解释一下。

第一个问题,“2倍以下必不走和2.5倍以上考虑走”,为什么整出这么两个如此绝对而又无脑的标准呢?

因为简单。

绝大多人、绝大多数情况,只要参考着这两个标准来抉择就好了,大差不差、简单易用。

第二,收入究竟如何界定。

讨论此类问题,一定要把不同体系放在同一标准下考量,才有借鉴意义。

什么东西最有借鉴意义呢?自然就是你能够提取出来的工资性现金类收入,最有可比性。

工资性——是为了说明我们讨论的是劳动报酬。你不要跟我说什么在体制外可以倒货赚外快、搞金融投资什么的。

这么比较就没底了。所以,我们必须限定是因工作而获得的工资性报酬收入。

但需要明确的是,工资性收入不单纯指工资,这完全是两个概念,相信大家都懂,不多解释了。

能提取的现金——意思就是这个确实是现金,是你可以提取出来自我掌控的。

因为,确实有很多福利不是可提取现金类的,比如什么单位组织旅游啊,什么出国培训啊,什么高端体检啊,什么食堂便宜的饭菜啊,什么生活物资领取啊。

包括四险的缴纳基数等。

这些福利当然也很有用,但确实不好比较。

金本位社会,建议现金为王,现金流的快感相信大家都有体会,369抓现钞,所以我们的比较基础就是“钞能力”。

公积金——我认为唯一可以例外的,应当计入收入的,就是公积金总额(单位+个人)。

因为公积金数额不小,而且还是用于购房租房比较实用,所以可以计入比较。

综上,其他大家就不要再问什么税不税后,谁有额外福利等问题,彼此的计量标准都是一致的。

第三,处于2倍到2.5倍之间怎么办?

这个区间就是纠结区间了。毕竟世事无绝对。

处在临界点区间的收入差,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有所犹豫也没办法。

毕竟不管什么标准总会有临界点。

接下去,正式讲讲为什么体制外要高2-2.5倍才行?

第一,众所周知,体制内的饭碗够铁

铁饭碗的意义可不仅仅指不会下岗。

说实在的,如果你是某种技术型人才,即使下岗也可以轻松跳槽,不愁找不到工作。

那区别在哪里呢?

在于,前者在平日的工作中,有深入骨髓的安全感,而安全感可以使人得到深层次的轻松和舒适。

体制内的人,不管对工作、对领导、对仕途有啥意见,他的议论基础都是建立在不会下岗失业、收入全额保证之上的。

就好像吵归吵、争归争、不满归不满,但饭照吃、觉照睡,纯粹争个寂寞而已。

而这种安全感,是需要付费的,代价就是外部收入差。

第二,客观上,体制内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,所以压力小

这一点肯定会有人反对,觉得体制内也忙得焦头烂额。我解释一下。

体制内不创造经济价值,没有带货指标,业绩也不和收入直接挂钩。就算有指标也是人为指标,不是销售业绩这种生死指标。

当然,个别政治任务另说,但绝大多数谈不上。

因此,大体上体制内工作强度和纯市场还是有差距。

一般体制内跳去外面,工作量多半是要增加的,所以要有外部收入差来弥补。

第三,除了风险和强度,还有体验不同

说体制好和不好的肯定都大有人在。

但客观上,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朝南坐。

虽然体制朝南坐不代表个人一定朝南坐,但传导力或多或少还是有的。

无论多大的官、一旦进了企业,在体制面前就会瞬间地位反转,成为求人的小角色。

而再小的科员,只要代表体制出场,就是市场的座上宾,绝对的C位。

这未必有实利,但就是种体验,也许很多身在其中的人未必体会得到,不过一旦到了体制外才会有强烈对比的差异感。

这就是社会地位、社会尊严、社会身份,虽然没有真金白银,但也是要折算成收入价格的。

第四,除此以外,体制内非现金类福利,可能相对体制外更多些、更可获得些

注意,我不是说体制外没有,而是说可获得性。

最简单的,各类假期,包括公休假、年假、产假、探亲假、哺乳假、病假,体制内外都有。

但关键看你普遍能不能休。

当然,这方面也不绝对,有些基层公务员一年到头休不了假也不少。但体制内相对保障性好,这是公认的。

这些体制内外的差异性,决定了从体制跳出去,必须要有收入差,否则你就是亏的。

至于这个收入差为什么是两倍,我解释了,没道理,个人判断而已。

再接着讲讲,假如一个公司开我工资2.5倍以上,我是不是就决定走了?

未必。

这个逻辑是这样的:

如果开不到你两倍,你一定不要走;但就算开到了2.5倍,你还是可以犹豫一下。

为什么呢?

因为沉没成本。

当你已经处在一个稳定收入、稳定工作的状态(开不开心另说),要改变这种状态,就意味着一种损失。

假如你应届毕业,全新选择,去哪儿我都不会给建议,都没问题。

但已经在体制内的人,如果跳出去,没跳好,事后回过头比较原单位,后悔了。

如果在原单位,现在还旱涝保收、高枕无忧,结果现在一片暗淡。

没比较就没伤害。应届生找工作找了个坑,果断就换一个就行,没什么大不了。

但体制内跳槽失败每每回想起来,简直要命,很打击气势,所以要慎重,就不光是一个钱的问题。

这方面是有案例的,我以前窗口有个同事,比我大几岁,临时工。干一样的活儿,收入是我一半不到。

后来聊起,这哥们儿转业后先进的银行做金库保安(正编),算半个体制内。

后来可能是觉得层次比较低,正好有个机会,没了解清楚,就进了一个研究所(事业编)。

但没想到这个研究所没多久就取消编制市场化了,他就变成了企业工。

再后来这个研究所居然倒闭了。

之后他又去找军转办,人家不理他了,因为只保一次分配。最后他就彻底变成了社会人,经人介绍在我们这里做窗口。

然后问题是什么呢?

我们这儿他这个年龄、三十七八岁的合同工还有几个,但他是最郁闷的一个。

尽管大家都没学历、都没本事、都前途渺茫、都只能混下去混口饭吃,但他最捶胸顿足。

因为当初呆在金库,现在收入至少翻倍以上,而且他说比我们这儿舒服多了,不像我们这儿天天吵架,忙起来午饭都只能换着吃。

相比之下,其他人就没有这种痛苦的回忆,没东西老是比较加深痛苦。

所以我才说,体制内不是不能外跳,但要考虑清楚。

对内,要明晰自己的心态,不要因为一时的压抑而冲动辞职。毕竟我长期教人摸鱼、调节心态,兴许可以抢救一下。

对外,尽可能摸清行业信息和自己的斤两,别想当然的以为,我可以拼、我能破釜沉舟、别拦我。

体制人跳槽不是这么玩儿的。

君不见领导们跳槽都是带着级别职务直接进的国企中高层,背后还有各种关系牵扯背书,绝对亏不了自己。

普通人跳出去就是裸奔,没点硬通货傍身,会计、码农、律师、才艺什么的,社会分分钟教你做人。

回到题设。

7K和1万5,刚好处于两倍的临界点,光从收入来看,起跳的最基础条件是有了。

不过正如我所说,”最基础”和”就要跳”是两个概念,需要客观衡量的东西也不少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最后,我建议由此类想法的体制人,最好能够多接触市场、多了解行情、多尝试些价值行为。

了解自己的市场价值。

如果干啥啥不行、脑子没想法的真的别冲动。

体制好歹包容你,社会上更没好人。

over

议论比较多,补几个内容。

第一,其实你可以想想,我们讨论跳出体制,更多是在讨论什么?

比如。一个处以上领导干部,做着局长处长的位子,他去体制外,得是什么岗位才行?

又比如,东部大一线,公务员到手15+,你要他跳,得30-40左右。

30-40w是什么社会薪资水平,又是什么样的人才?

所以,真正有跳槽需求的公务员,只有两种情况。

要么就是处于基层、次线城市,体制内收入实在很低的;

要么就是自身有专业,各方面实力极强,去市场上拼一下绝对有前途的。

但一般人既不会有这样的机会,有了也缺乏外跳的动力和理由。

第二,国有企业,医院学校适不适用?

这些算不算体制内,当然算。

适不适用本文的理念,同样适用。

但是~不适用这个标准。

道理也很简单,为什么我们聚焦于讨论公务员和公益类事业,因为虽然它们也可能存在地区差异、单位,但总体上,运行逻辑是一致的。

我们为什么能在知乎经常讨论体制内,也就是这个原因。如果都不一样,就没法形成共性讨论。

而国企、医教,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太大。

不同性质的国企,其运行内涵都不一样。其所在的行业性质也差异太大,所以就没法儿趋同讨论。

我所提出的“个人见解标准”,也就无法涵盖各类国有企业。

第三,标准会不会偏低

有不少朋友表示同意这套跳槽逻辑,但认为2.5倍偏低,应该是3倍,甚至有狮子大开口五倍六倍的。

这个东西嘛,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秤。所以,你看我写得是“2.5倍以上可以跳”,说明这只是个低线,是开放式的。

有的人非常舒适于自己的公务员岗位,觉得自己很有范儿,体验极其良好(正如我分析的体制内外收入差原因一样)。

这样的人,你给他再多钱他也不会去体制外,甚至,他还产生了金钱厌恶,觉得钱有什么了不起。

那你就是跪下来求他也没用对不?

所以,标准没有问题,差异自在人心吧~

最后。

其实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我是支持的,这些问题藏着掖着也没用。

你藏着,神神秘秘的,人们心里还是会想,会比较,不如拿出来,讨论一下。

给某些有需求的朋友做个参考,挺好。

至于说有的朋友认为是3倍,甚至4倍,我认为也没问题,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,内心的标准肯定不一样。

但是,也有跑偏的观点。

比如,简单的将体制内1万收入等同于体制外2万5的收入。

请问,这个比较逻辑能对吗?

很简单,很多体制内1万的人辞职了,马上出去找,都不一定能找到1万的收入。(人性化差异不同)

谈何两万五?

因此,这个逻辑只能反着说,不能正着说。

只能说,体制外有两万五的职位明确要你,你体制内一万的人可以去。

但不能说,我现在体制内收入一万,就等于外面的两万五。哪里一样了?明显不一样。

至于为什么有这个倍差,我也讲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,就是“改变”。

改变必定有机会成本,而且现实中的机会成本很大。甚至你将来后悔都算是机会成本。

这也不光是体制内跳槽的问题,就好像你今天做it小主管一个月两万,明天我说有一家金融信息企业可以多加五千要你。

你去不去?你肯定得犹豫啊。

什么金融信息,靠不靠谱,毕竟去了再回来小主管也没了对吧。不加个一两万你也不去啊,对不对。

所以,要打破“改变”,必定需要高额的机会。只不过,体制内需要的改变成本相对高一些而已。

当然,也有不和谐的声音。

对于体制内外的跳槽比较,我本意只是一种经验推论,并没有道德和对错的问题。

但有的人一看到这个话题,就跳出来说体制内干什么活了,凭什么2.5倍才跳,有什么了不起。

或者,看这帮人又在比收入,国家完蛋了。

请问国家是这么玩蛋的么?

我向来反对圣人论和道德论。

很简单的道理,如果你真想规范和约束,就不要藏着掖着,老把体制内搞在圣人和道德的逻辑内,很容易让人看不到真正的问题。

反而,只有以普通视角看待,才能够发现其中人性的问题,才有助于解决问题。

over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点赞610 分享
抢沙发
头像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

    暂无评论内容